匠心琢器——木雕大師陳加國與筆筒雕藝
賞新閱木|肖 工/ 文 、 圖2017-06-01
閱讀:444825

完全相同的圖案,雕在木筆筒上和雕在木掛屏上,在外行人看來無甚區別,但對于木雕藝人而言,卻是很不一樣的。我們可以想象,一個是在圓柱上雕刻,另一個是在平板上雕刻,其區別是顯而易見的。而筆筒雕刻還不僅僅是圓柱體的問題,因為筆筒外沿由上至下并不是直線,而是緩曲線,它有收腰,因此,雕刻家在它上面雕刻圖案的時候,不僅要克服它左右延伸的“圓度”,還要克服它上下延伸的“弧度”,因此,這筆筒雕刻就自然是比平面雕刻“吃功夫”。
有“雕”的筆筒也當然比“素”筆筒(沒有雕飾的)更彰顯工藝,做“素筆筒”是做“雕筆筒”的基礎,素筆筒如同“皮”,雕飾如同“毛”,毛附著在皮上。這就好比裁縫,一個稱職的裁縫,他能為顧客做出合體的衣服,他也一定能夠想象得出該顧客裸身時的體態。這也就是說,先把素筆筒的“型”做到位了,再附著上雕飾,才有意義。

作為木雕大師,陳加國當然比我們想的多得多,他思考的也自然比我們深得多。他說,筆筒與掛屏相比,筆筒的選材比掛屏之類的要細致復雜得多,要更加用心。首先是要考慮材料本身的質地,絕對得是優中選優的上等材,(材料差了,都對不起那工?。┮纳每?,顏色深的,緊固細密,膩感油潤。再就是原木的圓度要好,
孔徑適當,而且要心正不空。如此選料,其實也是結合考慮了木材的應力關系,材料的穩定性越好,作品的質量就越好。正因為如此,整木在旋制挖空之后,還要陰干至少半年以上,讓它氣干密度穩定在12%。因為材性穩定,才能保證成品久而不裂。所以說,選好材用好料,對于雕木筆筒來講,是最最關鍵的第一步,這里面有大學問,它絕不是我們外行人想象的那么簡單。而合適的材料是可遇不可求的,有時,一貨柜也挑不出來一根能用的料。陳加國說,等不到可心的材料,他不動刀!
而雕這“二圖”(寒雀圖和五牛圖),陳大師說,是應該先凈了手再拿刀的,這是先人的名作,有著崇高的地位,后輩應該懷著虔誠之心、敬畏之心,這是對民族藝術的尊重,是對中華文化的尊崇。雖說不至于誠惶誠恐,但也不能隨性而為。凈手、靜心,懷揣謹慎,才能進入二度創作。
何為“二度創作”?陳加國自有見地。他說,雕刻不是臨摹,不是復制。五牛圖是紙本,寒雀圖是絹本,它們都是畫家運筆著色畫出來的;而木雕不同,它是雕刻師以刀做筆,在硬木上雕鑿出來的立體畫——用線條把平面圖案轉換成為立體圖案,這本身就是二度創作。

比如畫面最左側的那只鳥,它眼皮微合,似在半醒半睡之間,此刻,它的眼睛就成了中心點,并以這個點為核心,慢慢地向它的周邊蔓延開去,使它的全身都跟著惺忪起來。
不過,能夠把平面圖案轉化成為立體圖案,這還僅僅是一小步,如何通過木雕的藝術形式,把原作的氣韻與靈動再現出來,并賦予其木作獨特的美律,為名作加分,這才是首要的。
沒錯,一件藝術品,特別是木作藝術品,其題材很重要,基于名作本身的再創作,它起步就占據了一個高起點。但是,名人名作不是“虎皮”,不是什么東西披上它就一定有價值。倘若“二圖”的作者在世,相信他們也一定不會讓人隨隨便便去碰自己的作品的,因為,“你若碰它,你就要有碰它的資格!”
大師畢竟是大師,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,就在于他們把每一次創作都視為神圣之舉,就在于他們那份凈手、靜心的虔誠。為此,陳加國先是收集資料,凡是能夠找尋到的與“二圖”相關的各種版本的資料,他都搜羅起來,然后細細地分析揣摩,把各種觀點融會貫通,再梳理出自己的見解。

不僅如此,陳加國還多次跑去花鳥市場,在鳥籠子前一蹲就是半天。結合《寒雀圖》,他整理出了雕鳥三要素,一曰目,二曰翎,三曰足。“人說,以目傳神,我看,目,不僅僅要傳神,也要傳‘態’。”他舉例說,比如畫面最左側的那只鳥,它眼皮微合,似在半醒半睡之間,此刻,它的眼睛就成了中心點,并以這個點為核心,慢慢地向它的周邊蔓延開去,使它的全身都跟著惺忪起來。木雕作品如何通過線條把鳥兒的這種情境和神態準確地傳遞出去,這就是創作者要思考和實現的;再說翎毛,你是要研判它的生理結構的,梳理出它“干”與“枝”的脈絡走向和毛羽間的層疊關系,先在紙樣上捋順,再下刀才可能做到粗細得當,疏密有致;“腳足更是有說法的”,他指著畫面說,“你看這只鳥,它就是個頑皮小子,好耍好動。它把自己吊在樹枝上,撲楞著翅膀,仰頭上望,俏皮勁兒呼之欲出。它的全部重量都集中在兩只爪子上,你看,它的爪子多有力!所以我們表現這只鳥的時候,就要與別的鳥兒有區別,要著力刻畫它的爪子,表現出這個‘健壯男孩’的力量來。而正朝它飛來的那只鳥,倒很像‘男孩’的‘母親’,你看它體態豐盈,翎羽柔蜜,一副關切的神態。在這里,我們就要使用細絲刀了,用以刻畫它少婦般的輕盈嫵媚。”

你看這只鳥,它就是個頑皮小子,好耍好動。它把自己吊在樹枝上,撲楞著翅膀,仰頭上望,俏皮勁兒呼之欲出。它的全部重量都集中在兩只爪子上,你看,它的爪子多有力!
陳加國說,創作這幅作品,他還特別運用了對比的技法:“我盡量把枝干刻畫得滄桑些,卻讓羽毛盡可能的細膩,順著鳥兒的骨骼、肌肉走向下刀,強調它的質感,這就使枝干和羽毛形成了強烈反差,效果就出來了。”“那你下功夫最大的地方是哪里呢?”
“椒目??!”陳大師脫口而出。
果然不出我們所料,你看,鳥兒那花椒粒兒一般褐黑的眼睛,有光、有亮,似香、似辣,真是有滋有味。尤其特別的一點,就是那鳥目中竟有眼神光在里面閃著,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過去,那光似乎都在尋著你的目光在走,與你的目光相撞。好神奇!

你看,鳥兒那花椒粒兒一般褐黑的眼睛,有光、有亮、似香、似辣,真是有滋有味。尤其特別的一點,就是那鳥目中竟有眼神光在里面閃著,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過去,那光似乎都在尋著你的目光在走,與你的目光相撞。好神奇!
我打趣道:“你不會真的把花椒粒兒鑲進去了吧?”
大師告訴我們,這是他研發的一種新工藝,至于具體細節,他不便說,我們也不便問。

“那五牛圖呢?哪里是關鍵?”其實,我們聽得很有興趣,也有一些感動,真想多了解一些。
“應該是肌肉,”陳大師說,“牛是力量型動物,它表面沉穩,一旦脾氣上來,那可是力大如‘牛’??!所以我認為,要在牛體的肌肉上面花功夫。肌肉要豐滿、結實,又要內斂。我在雕刻的時候,肌肉的地方就讓它凸起一些,力量感就顯了??瓷先?,牛那溫順的外表下,就蘊含了內在實力,感覺它不怒自威。這不正是牛的性格么!”


作為江蘇人,陳加國倒是很有些蘇北藝人的氣質,也似乎帶那么點兒牛勁兒,說話不緊不慢,卻很有張力。他的話讓我們知道了,一件成功的木雕作品,表面上看是手的功夫,是雕刀的作用,其實不然。“品自心生”,是有心、有腦,還得下足了工夫,才能讓思維驅動于手,作用于刀。也讓我們懂了,一件名作,當改換另一種藝術形式表現它的時候,實際上就是一個重塑。即使是名作,當它以新的表現形式予以再現的時候,也未必能夠使這新的形式也成為名作,而當一種成功的形式成功地再現了名作之風采,這新的形式與名作相互映襯并相得益彰,那就很有可能使新作品也成為名作。難怪在2011年,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收藏了一只陳加國創作的《寒雀圖》筆筒,使其進入了國寶檔案。
2015年1月,文化部非遺司主辦的首屆“中華傳統木雕技藝精品展”在北京恭王府開幕,陳加國大師的“二圖”木雕筆筒受邀參展,文化部項兆倫副部長觀看展覽,對他的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贊譽。
陳加國:匠心琢器,大器自成!


陳加國
1974年生人,1990年7月起學習木雕;2010年4月,其獨創的木雕新技法命名為“深圳絲翎檀雕”。2011年5月,拜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先生為師。2012年被評為中國木雕藝術大師。2010年5月,《九鷥圖》《雪梅雙鶴圖》掛屏,被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借展陳設于國家館領導人接待大廳;2011年7月,作品《寒雀圖》筆筒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。

01.書房的眼睛——紅木筆筒文化鑒賞
02.馬未都談明清筆筒
03.張德祥談筆筒中的佛儒道
04.中國筆筒最早出現年代考據
05.從“三拍“看筆筒收藏——方文房清玩收藏家劉傳俊
06.內涵 品位 美飾——筆筒在當代的審美意義
07.書房的氣質 始于內心修行
08.千古傳奇《五牛圖》
09.爭議30年的《寒雀圖》御題詩之“謎”
10.匠心琢器——木雕大師陳加國與筆筒雕藝
11.血檀:說好說壞都是瞎掰——給吃瓜群眾揭秘血檀真相